從今年7月以來,俞新河(化名)一直在爲工作東奔西走。這位畢業于美國名校的MBA用“比較困惑”概括了過去兩個多月來的求職經曆。有這樣經曆的海歸們並不是少數。
據統計,從1978年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58萬多人出國留學,回國的達到15萬多人,超過了中國從1847年到1978年131年間留學人員的總和。據人事部門介紹,近十年留學回國人員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2002年回國的留學生達到了1.8萬人,2003年還會更多,這無疑會
加劇人才市場的競爭。據報道,去年僅上海就有7000名“海歸”沒有找到工作。“海歸”找工作到底難在哪?“海歸”、用人單位和專家各方怎麽看這個問題呢?
“海歸”
現實讓我必須降低期望值
俞新河1995年畢業于外交學院,後進入某國家機關從事外事工作,6年來,足迹遍布20多個國家。爲了更好的發展,2001年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工作,進入在美國排名前20位的喬治城大學學習MBA。2003年6月他回國時,除了拿到了夢寐以求的文憑外,還欠著幾萬美元的貸款。俞新河說:“我以後每個月要還300多美元,相當于3000多元人民幣,掙人民幣還美元,這要持續10多年。”于是,開始找工作時,他就把目標定爲“月薪兩萬元以上的外資金融或投資行業”。俞定這樣的目標有著充分的理由:一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二是一些和自己不相上下的朋友都拿到了這個月薪;三是出身名校,拿高薪也合乎情理。
但是,他幾乎沒有得到這樣公司的面試机会。“当时真有心灰意冷的感觉。”一个月后,工作仍然没有眉目的俞进行了反思:“目前整个就業市场不景气,自己又没有外企工作经验,太高的薪水要求,用人单位当然无法满足。” 他开始降低期望值,心态也渐渐平和。终于,到了9月份,在经过层层面試和考核后,他进入了北京某出版集团,从事战略规划和国际合作,而这正是他的特长。俞新河告诉记者:“月薪肯定要低于两万元,更重要的是我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回顾曲折的求職历程,他说自己经历了一个从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再到重整旗鼓的过程。在他看来,大多数的“海归”们都会这样,找到工作只是时间问题,只要能摆正位置,切合实际。 求職 中国的发展机会比美国多得多 “海歸”们求職越来越难,但是,他们为什么还纷纷选择回国呢? 俞新河说:“只有中国才是我们的家,在美国永远是边缘人,而且中国发展的机会比美国多得多。”俞新河的女友黎欣(化名)告诉记者,其实在美国的留学生中,不愿回来的人极少。黎欣是在某国家机关担任副处长職位时,以全额奖学金的成绩留学美国的。回国后,“要花很多精力来处理人际关系”,这让她很头疼,但是黎欣感觉到中国很多旧有的体制正在转变,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创业的环境也在好转,因此她不后悔。而且,留美经历有助于她深入、准确地比较中美差距,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回国后更有用武之地。对此她还做了一个独到的比喻:“我把出国和回国的这一过程看成是龙入大海。” 毕业于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即将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的王德全也表示自己肯定要回来。 出国前王德全是微软公司(远东区)法律事务部的负责人和新闻发言人,2000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随后又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说:“以我的从业经历和教育背景要在美国做一个律师并不难,但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中国有这么多的机会和变化,我怎么能甘心在美国做一个旁观者呢?而且,与以前相比,“海归”的声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倾听和接受,并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也希望能用在美国所学的先进的立法理念和知识推进中国的立法改革。” 用人单位 公司慎重选人,不偏重“海归” 外企是“海归”们求職的重点,但是三井物业(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经理王维岭却明确表示:公司在招收新員工时不会排斥,也不会偏重“海归”,而会比较慎重地选择。他说,企业选用“海归”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大,其一,国内的专业人才很多,不难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人才,而且和“海归”相比,他们更熟悉国内的体制、企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针对性也比较强。其二,近年来出国归来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的功底还没有本土人才扎实。他们在国内连大学都没上,就交钱直接去了国外,实际工作能力也不行。其三,“海归”自我感觉很好,要求高薪,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也增加了企业用人的风险,再加之对那些并非出自名校的“海归”们,也难以进行判断和評估,因而使用本土人才更加放心。 王总说,很多“海归”没有摆脱旧观念,认为出国后身价就会提高,而国内却不这么看,这也许是“海归”们找工作难的原因之一。“月薪两万元,在我们公司的中方雇员中,还没有人能拿到这个数字,即使是1万月薪的人也不多。”王总认为,公司会根据工作的特点、内容来聘用人才,能用大学生做的就不会用硕士、博士,“海归”也不例外。 专家 “海歸”身价下跌符合市场规律 对于“海归”求職趋难、身价贬值的现状,中国社科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车伟说:“这很正常,也是好事,说明用人单位更理智了,可供选择的人才更多了。”他说,以前人才很缺乏,回国的人也少,身价很高,这刺激了大批的人出国留学。现在回来的人多了,身价自然就会下来,这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另外,国内也在加大力度培养人才,本土人才已越来越多地学习到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章侃博士也认为,国内教育在逐渐与国际接轨,本土人才对“海归”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这增加了“海归”找工作的难度。 那么,要面对一个与心理期望差别很大的用人市场,踌躇满志的“海归”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要摆正位置,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优势,调整好符合市场需求的心理预期。”章侃建议说,有关研究表明,谋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强弱与工作业绩、积极的工作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而重视在工作中发展自身能力、希望赢得较高的声誉、社会的尊重以及職業生涯的不断发展,则与业绩和积极的工作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二要正确认识文化的差异,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国外很正常的行为到了国内可能就会让人看不惯。有些“海归”总以为自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实际上文化的变革比较艰难,首先你要能融入这种文化,然后才有产生影响的可能。 张车伟认为,求職难是相对的,如果降低期望值,他们还是有优势的。他说用人单位很看重留学生在国外的工作经验,因此毕业了不必急于回国,能在海外多干几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后,回国找工作不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