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在企業主持招聘面試,對應聘主管以上職務的應聘者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企业老板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得到的回答虽五花八门,但大都包含:会用人、懂管理、善于沟通协调、能接纳不同意见甚至批评、有很强的团队领导能力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认为企业老板应该是“这样”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所遇到的老板大都不是“这样”的。难道真是企业老板出了问题吗?也许有的是有的不是。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对于打工一族而言,调整自己的心态乃至言行比“调整”企业老板的素质更现实。
那麽,面對企業老板,打工一族通常存在哪些心態上的誤區呢?
誤區一:企業老板應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但凡講這句話的人,大都是因爲企業老板對自己“不信任”而感到忿忿不平。能否反問一下自己:企業老板憑什麽信任我?關于這一點,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1、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假設基礎之上的,而非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假設基礎之上。因此,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來說,老板懷疑的是“人”,而非懷疑具體的某一個打工者。
2、打工者本人在老板心目中還未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這可能是打工者在企業的資曆太淺或在企業裏過于默默無聞所致。
3、打工者由于過往工作上的失誤或者誤會,曾引起過老板“不夠令人放心”的印象,這需要打工者主動用自身的努力加以扭轉。
誤區二:老板做事應該“對事不對人”。
如果是“壞事”,當事人往往會高喊“對事不對人”;如果是“好事”,則當事人往往高喊“以人爲本”;如果把“對事不對人”同“以人爲本”相比較,就會發現二者存在矛盾。我們都知道“以人爲本”是沒有錯的,既然事情都是“人”做的,怎能要求“對事不對人”呢?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樣才是正常的:既要對事,也要對人。
誤區三:老板應該懂管理,善于溝通協調。
其實,很多老板並不擅長管理,甚至不大懂管理,但照樣取得成功。因爲對一個企業老板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讓企業生存下來並取得發展,因此經營是企業老板的第一要務,管理則是其次。從理論上說,管理是要服從于經營需求的。企業老板既使不懂管理也不要緊,只要他意識到這一點並能找到一個可以協助他擔當“管理”角色的人就可以了。
誤區四:不合程序的事,老板應該幹預。
老板真正關心的是如何把事情辦成,至于是否符合程序未必是他的興趣所在,況且老板的精力有限,他哪裏管得了那麽多?至于程序方面的問題,往往是靠手下的人自己去溝通協調。
誤區五:老板應該多聽來自員工的意見。
老板的性格、观念、精力分配各不相同,不能要求老板主动去倾听谁的意見。如果谁有意见,应主动想办法反映给老板。
误区六:老板应该关心員工的发展前途。
其实,无论从法律上讲,还是从道义上讲,除按照规定每月为員工支付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外,老板都没有义务为員工将来的发展做其它的什么事情。至于員工将来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还要靠員工自己去创造。那么,面对种种心理误区,打工一族如何扭转这样的心态呢?1、正视自身的问题。看看你周围那些很少抱怨又比较“顺利”的人是如何做的。正视自身的问题来得比什么都重要。2、努力用工作成绩来说明一切。工作成绩是谁也抹杀不了的,老板也看得很清楚。3、积极主动,努力去适应企业老板。实践证明,让自己去适应环境总比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来得容易,在经济上也更有效率。此外,打工一族还能做点什么呢?其实,打工一族所能做的无非就两件事:选择老板和适应老板。显然,选择老板后就要去适应老板,我们可以用很长的时间与老板保持“相互适应”,而不能用很长的时间去选择老板。即使自己当了老板,如果失败,很可能还得回头再次加入打工者的行列。说来说去,学会怎样去适应老板更具有普遍意义。